当前位置: 首页 - 紫砂工艺 - 紫砂纯品

紫砂纯品

2024-10-21 紫砂工艺 0

所谓纯品,是指所用材质为正宗的紫砂陶土,经由严格的工艺流程,用纯紫砂泥合成相配,泥性相通,泥质贞洁,泥色天然,泥相丰硕。如本山绿泥与紫泥天然相拼而成的珍珠泥、蟹壳青泥、琵琶黄泥;如纯紫泥中适量加入氧化锰制成的褐色拼料泥,再掺入团泥,便成淡墨色泥、黯肝色泥、天青色泥;如本山绿泥中再掺入天青泥、石黄泥,则能成深古铜泥。这些纯净的紫砂泥质,掺入的颗粒为不同泥质的纯紫砂颗粒。适量掺入的金属氧化物使其光彩丰硕。泥与泥相拼合成,配比合一,呈现各种深浅不同、丰硕多彩的紫砂泥料。 有一珍藏者祖传一件陶瓶(注子),上有釉水,胎呈红色,误认为是早期紫砂器,并反复考证为“唐代作品”。这件陶瓶(注子),俗称“酱瓶”,是宜兴窑场较为常见的日用用具,是陶器而不是早期紫砂器。原因较为简朴,由于是上了釉的陶器。紫砂主要的特征等于无釉、素胎素身,而且是纯正的紫砂土壤。陶土跟紫砂原料是有较大差距的。紫砂泥只有宜兴有,而陶土全中国各省都有,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 又一珍藏者将一件“潮州品”朱泥壶拿给行家鉴定,被告知这不是紫砂壶,其主要原因就是“潮州朱泥壶”所用的材质不是纯正的紫砂泥。固然“潮州朱泥壶”的造型有些是根据宜兴紫砂茗壶壶式而来,但材质取自潮州本土,瓷性较重,粘合度高,结晶度亦高,透气机能不好。 现在还有些人采用邻近宜兴接壤的浙江、安徽等地的陶土加色素调配成所谓的“紫砂泥”,间或在宜兴陶土中相配混杂大量的陶土,混杂交配大量的色素,试图改变紫砂泥的面貌。有些浙江、安徽的“古董商”常常拿这些“陶土加色料”的古壶拿到宜兴来鉴定、或倾销。这些亦不是纯正的紫砂壶。用陶土加色素调配制成的所谓紫砂壶,初看有颗粒,表面亦光滑,所谓“有水色”。但泥色不纯,泥性较厚,无透气性,壶用后毫无变化,越用越养越丢脸。正如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所说:“若腻滓烂斑,油光烁烁,是曰和尚光,最为贱相。”有人拿这些“仿古器物”和明代早期的紫砂壶相提并论,还振振有辞地辩解:“明代壶色泥就是陶土相配。”这里所要指出:明代采紫泥矿时并无分类选料,将紫泥、本山绿泥、中槽泥、底槽泥混在一起,但其泥质仍是以紫砂陶土为主,这些泥质颗粒组合的结构仍是紫砂泥颗粒组合结构。我们以二十二倍放大镜观察明代茗壶表面,可以看到颗粒组合结构中,多为底色泥中夹杂着黄、草绿、红褐色大小不等之颗粒,本山绿泥居多,紫泥居少,陶土甲泥更少,若是钢砂掺和之品,底泥特色仍在。而现在的仿古壶,外表砂质凸起,是用一种“洗砂法”把掺粗砂之陶土在入窑烧成之前,用水洗去表面之细土,突显粗砂之表面。这种陶土,紫砂泥居少,粗砂颗粒状态结构亦无黄、草绿、红褐色紫砂颗粒之本质。通过土壤再结合成型工艺,与历史文化诸因素分析对比,这些仿古器亦是比较轻易识别的。所以说,珍藏紫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紫砂的“纯品”,是宜兴紫砂陶土所构成的材质要素、特性所决定的。

标签: 紫陶和陶瓷的区别是什么中国宜兴款紫砂壶印章长期用紫砂杯的危害紫砂杯为什么不建议购买白瓷和陶瓷哪个更健康

上一篇:紫砂矿泥的形成

下一篇:紫砂绞泥壶